查看原文
其他

朱克家的两张珍贵照片(诸炳兴)

2018-04-05 作者:诸炳兴 知青情缘




朱克家的两张珍贵照片

                                     

                       作者:诸炳兴




   我在征集《云南知青老照片像册》时, 朱克家给我发来了这张生活照(见上图)。他给我介绍了照片中的另两位哈尼族女人。


   他介绍说:中间这位叫“米内”,朱克家插队在木等寨的那几年,生活上主要靠她照顾。右边这个叫“米婆”是朱克家当老师时的同事。


   照片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朱克家与另二位上海知青去木等寨,在村口,他们进了养猪场喝水,见到一位叫米内的哈尼族妇女,她不会汉话,用手势招呼知青们进屋,随手拿出甘蔗、煮南瓜给知青吃。她的纯朴,善良,好客。给朱克家留下深刻影响。米内比朱克家大10多岁,平时, 朱克家叫她阿皮(老大娘意思),阿皮的丈夫过早逝世,身边无子女。后来,朱克家上木等寨后,她每天要去朱克家的知青住处好几次,每次都拿吃的东西去。使朱克家在生活上,不用操心。她与朱克家视同家人,形影不离,亲密无间。那几年,朱克家生活上主要是靠她在的精心照顾。


   1972年,公社党委根据他的突出表现,推荐朱克家去昆明师范学院上学。这种机会,是当时绝大多数知青梦寐以求的。当阿皮得知朱克家要去上大学的消息后,她流泪了,这让朱克家良心发现,想不到的是,朱克家既然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遇,决心继续留在这个偏僻的山寨,建设新农村。


   照片中右边这位叫“米婆”,是朱克家带她走出寨子,教她文化,当上了老师,后让她教小班,朱克家教大班,在那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俩在工作上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努力,配合很好,工作卓有成效。 


   1998年,朱克家带领自己公司20多个员工去西双版纳,又回到了分别二十多年的木等寨,几百号哈尼人爬山涉水,来自各个村寨的乡亲们夹道欢迎。在人群中,阿皮见到久违的朱克家,紧紧地抱在一起,痛哭流涕。一些老人也抱着朱克家,一片哭声……。


   那天,同行的员工都是20来岁的女青年,看到这感人的场面,都哭成泪人,她们对朱克家总经理说:“我们相信你过去在这里真的有过一段不同凡响的经历。”朱克家感慨的说:“我与哈尼的这份情结,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足矣。”


本照片后被知青命题为“拉兄弟一把!”

   图中人物:生产队长与上海知青朱克家

   拍摄时间:1973年8月中旬

   拍摄地点:西双版纳勐腊县勐仑区城子乡木等寨。

   拍摄者: 思茅镇革委会上海知青 姚 倬。

        (此照片只供《云南知青老照片像册》)


照片《拉兄弟一把》故事:


   朱克家所在的木等生产队位于半山腰,有六十多户人家,全部是哈尼族。周边是梯田,耕作方式尚停留在刀耕火种的状态,解放二十多年了,至今还经受着没文化的痛苦。寨子里曾办过一所小学,但请来的几位教师受不了山寨贫穷与寂寞的煎熬,短时间后,一个个都走了,五六十名学龄儿童失学在家,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都成了文盲。朱克家来到这里之后,才把小学恢复起来。 不久,朱克家向公社党委提出要求,将户口转到木等生产队,上山当了教师。


   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朱克家自己动手建设校舍、操场,做了篮球架和乒乓球台。当他发现学生教材全是汉语编写的,学生不懂,他便开始学习哈尼族语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能够和学生进行语言沟通了,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他帮助山寨安装了碾米机,使妇女摆脱了繁重的舂米劳动。他看到寨子旁有一条山涧小溪,便产生用溪水发电的想法,他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搜集安装小型水力发电的资料,学习电工知识,回到山寨后,建起了小型发电站,给山区带来了光明。他还学会了理发、木工、裁剪及使用缝纫机,成为哈尼山寨最受欢迎的人。朱克家和群众关系密切,他忙忙碌碌、勤勤恳恳地和哈尼人生活在一块,一待就是四年。他从没谈及过这里的艰苦、贫穷和寂寞,反而觉得生活得踏实、自信和乐观。


  1973年4月,朱克家当时正在昆明参加云南省第五届团代会,这时,公社上报的朱克家典型材料很快被上海市革委会派出的驻云南知青慰问团发现,他们出于一种责任,重新整理朱克家的材料,题名为《山寨里最忙的青年》,报送上海市委参阅。姚文元阅后,马上派出一个采访小组赴云南,不久便发表了以朱克家署名的文章《我爱上了边疆的一草一木》和《农村也是大学》等通讯,大张旗鼓地宣传。朱克家便成为当时的新闻人物。


    那是1973年8月 中旬的一天,正在思茅镇革委会搞宣传工作的上海知青姚倬(后为上海画报社的专业摄影记者),为朱克家成为新闻人物而颇感兴趣,出于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或是上海知青的情感,他带好照相机来到朱克家所在的木等寨,来到寨子已夜幕降临,山里黑灯瞎火,姚倬用了唯一的一只一次性闪光灯后,只能等天亮再拍照了。那晚,两个上海知青促膝长谈到了凌晨,从此成了好朋友。

 

   以上这张照片就是那次朱克家在的木等寨爬山路时,队长拉着朱克家的手爬出山沟的抓拍,后来被省知青办选用在《胸怀朝阳  建设边疆》画册中。后来其他知青看到后戏称“拉兄弟一把”。这是极其珍贵的真实镜头,己在姚倬身边珍藏了四十多年,也是姚倬那次采访留下唯一的一张照片。


   第二天, 正是朱克家接上级要他去北京参加“十大”的通知,可寨子里又没交通工具,老队长带领村民一起出山,为朱克家送行,姚倬陪朱克家一同到公社等候。临走时,看到通知上写着要自己带好盘缠,公社主任、军代表非常抱歉地表示,去北京的钱公社可以墊支,但粮食没办法……。去北京要用全国粮票,但农民只有吃的米,没有粮票!带米上北京总不行吧?这时,姚倬慷慨解囊,把自己的全国粮票给了朱克家,但上昆明要乘汽车,公社的一位干部发现了在公社路边正在修理的车,于是上前与驾驶员商量,并介绍说请他带去思茅的知青就是《红旗》杂志介绍的朱克家。希望能让他搭个顺风车去昆明,驾驶员听说是“朱克家”就欣然同意了。好容易解决了交通问题,乘上这辆破车,一路上边修边行,终于到了昆明集合上了北京。


   1973年6月,云南省委将朱克家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出席“十大”。同年8月下旬,他赴京参加党的“十大”,并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在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名单里都有朱克家。那时朱克家才22岁。后来,又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难以自拔。


   在那荒唐的年代,朱克家经历了一次人生的过山车。最终,从平民中走来的他,复又回到平民中去。


   用朱克家自己的话说:在西双版纳近5年的知青生活,令我终生难忘。谁说这不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呢。

 

【字数2629】

2017年4月13日于上海


作者简介


诸炳兴,上海老知青,曾上山下乡到云南农垦西双版纳景洪农场,先在基层劳动,后调场机关工作。他目前是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正在撰写有关知青文化历史文稿。

作者作品链接



渴望远行 ——作家刘晓航(诸炳兴)

让英雄赞歌再次响起   ——怀念岳父(诸炳兴)

金山绽放的奇葩——从版纳胶林走来的画家顾世雄(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灯的启迪(上集)(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灯的启迪(中集)(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灯的启迪(下集)(诸炳兴)

【海上桂林---下龙湾】越南之行 (一)(诸炳兴)

【戴绿帽子是越南男人的骄傲】越南之行 (二)(诸炳兴)

【越南女性的“穿“---旗袍】越南之行 (三)(诸炳兴)

美国之行(一)(诸炳兴)

美国之行(二)(诸炳兴)

知青情怀 倾心桃李---记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孙澄(诸炳兴)(更新)

知青情怀  倾心桃李---记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孙澄(诸炳兴)

第四次见面----她躺在花丛中(诸炳兴)

我要休息了……(诸炳兴)

情系锅里——父亲留下的那口锅(上)(诸炳兴)

情系锅里——父亲留下的那口锅(下)(诸炳兴)

知青 编辑 作家 ——修晓林(1--3)(诸炳兴)

知青 编辑 作家 ——修晓林(4--6)(诸炳兴)

知青 编辑 作家 ——修晓林(7---10)(诸炳兴)

女儿接受了WGSN集团的独家采访(诸炳兴)

我与《西双版纳报》分别三十年(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调工资(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照相情(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我驾手扶拖拉机(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记献血(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借单车(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悼连长(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记献血(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我的狗取名叫"赛虎"(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流沙河之情(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扛棺材(诸炳兴)

阿克人与古树茶——阿克古茶探密(诸炳兴)

初上九华山(诸炳兴)

吃在版納(诸炳兴)

【我当知青的那些事】买汽车(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喝喜酒(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南联山兵团之情---(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放电影(诸炳兴)

定格在青春  成功在于始---云南知青老照片征集前奏曲(诸炳兴)

冬天里的一把火(诸炳兴)

【冬天里的一把火】《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修订版金鸡报晓迎新签售活动(诸炳兴)

四十年后又见阿城(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救命的人参(诸炳兴)

来自西双版纳罗司令的——新年礼物(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她在返城前夕离去--(诸炳兴)

真实的记载    亲身的经历 ——原重庆赴云南知青李长寿的长篇纪实《在命运的博击中突围》在沪签售(诸炳兴)

西双版纳情缘未了,高铁首发助我圆梦(诸炳兴)

《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作曲家刀洪勇(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看打架(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吃病猪肉(诸炳兴)

基诺族的恩人——毛泽东(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画像(诸炳兴)

【我当知青哪些事】鱼偷了,猪又去哪儿了?(上)(诸炳兴)

【我当知青哪些事】鱼偷了,猪又去哪儿了?(下)(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怀念"小队长"-(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夹皮沟里的弃婴(上)(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夹皮沟里的弃婴(中)(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夹皮沟里的弃婴(下)(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我帮王丹凤带白糖(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他偷了毛主席花圈上的花(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古榕树与吊巢鸟(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荔枝树之情(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吃蚂蚁(诸炳兴)

【知青二代】羊年女儿的新起航(诸炳兴)

知青情缘溶丹青(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一条带"政治"的鱼-(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阿妹堕胎记(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学骑马(诸炳兴)

【知青家园遇克家】最“知名”的上海知青朱克家(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南联山的半夜枪声(诸炳兴)

西双版纳人民记忆的符号------记景洪街上的雕塑(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西双版纳象脚鼓响起的时候(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1)(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2)(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3)(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4)(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5)(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6)(诸炳兴)

胶林的“小民工”(7)(诸炳兴)

上海本地人的----粥(诸炳兴)

在西双版纳拍摄的以秦怡主演的电影《摩雅傣》的原型(诸炳兴)

那夜,我不敢哭!(诸炳兴)

心灵的告白(诸炳兴)

40年后的母女拥抱!——女儿,你在哪里?(诸炳兴)

知青---军人---作家------记"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诸炳兴)

水...水! 水、水、水...水!!---版纳勐海插队与农场知青首次聚会(诸炳兴)

西双版纳的"知青寒酸饭(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2)(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3)(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4)(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5)(6)(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7)(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8)(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9)(10)(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1)(12)(13)【一场离奇的婚变】(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4)(15)【阿慧的冷暖人生】(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6)(17)(18)(19)(20) 【“表妹”的坎坷人生路】(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21)【“表妹”的坎坷人生路 (6)(全集共6节完)】(诸炳兴)

一位文学编辑与91位作家  一部中国文坛的珍贵史料(诸炳兴)

沙英不是"孽债"(诸炳兴)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